首先由
若 A 成立, 則 B 為真。(If A than B)我們可導出另一事實:
若 B 不為真, 則 A 必定不成立。(If ~B than ~A)講得比較學術氣習一點,就是
若A則B 與 若非B則非A 等價若要証明這一事實,只要將真值表(Truth Table)畫出即可得證。
另外,在將邏輯概念套用在一般的文章上加以分析時,常易於將三段論與因果關係混淆。一般在看到若A成立,則B為真這種敍述時,很容易直接將之與A導致B聯想在一起--亦即認為先有A,而後產生B。但在邏輯的分析上,這樣的聯想不一定是正確的。
例如下面的敍述:
A person's cholesterol level will decline significantly if that person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meals eaten per day, but only if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food eaten.上面的句子意指:如果一個人每天吃比較多餐,他的膽固醇含量會明顯的降低,但這只有在他所攝取的食物總量沒有明顯增加時才成立。
從因果的關係來看,多餐+少量會導致膽固醇降低,也因此我們會在分析這句子的邏輯時,得到如下的結論:
若 多餐 且 少量(原因),則 膽固醇降低。(結果)但事實上,這一句所帶出來的邏輯概念應該是
若 多餐 且 膽固醇降低(前提),則 少量。(結論)為什麼?因為英文中的only,雖然一般翻成中文都當作「只有」來解釋,但在英文中,在邏輯上,only含有「則」的意思在裡面。我自己的解釋是這樣的:因為only具有「唯一」或是「無可避免的」的含意在內,因此在邏輯上會有這種含意產生--也就是代表必然的結果--若A則(only)B。
而上述句子中,only if與only同義,也就是說「少量」這一敍述,是某個前提所推導的出來的結論,而我們剛開始所認知的「結果」--膽固醇降低,在句子中並無法判斷其為前提或是結論。將「少量」這一結論套入之前所提及的若A則B的邏輯中,則可看出將「贍固醇降低」當作前提是比較合理的。
PS:中文的「只有+…」,其實裡面隱含了「若且唯若…成立」這樣的含意在裡面,也難怪從英文翻成中文會那麼容易讓人搞混了。
2 則留言:
若 多餐 且 膽固醇降低(前提),
則 少量。(結論)。
這個我非常不懂,如果硬套你那公式。
若 多餐 且 膽固醇降低,所吃的東西就少量。是這樣嗎?
我再努力想想,這和我之前學的差很多...
因為這段是在講"因果關係"與"三段論"的差異.
在時間順序上. 三段論的"前提"不一定要比"結論"先發生。
在因果關係上,三段論的"前提"也不一定要是"原因"。
只要能符合 大前提+小前提->結論,便符合三段論的要求。
以因果關係來說,多餐+少量 是 膽固醇降低 的原因(發生的事實陳述)。
但邏輯上,多餐+少量,不能保證"膽固醇降低"一定會發生。
(多餐+少量+總量固定 才能保證)。
但反過來說 多餐(大前提) + 膽固醇降低(小前提), 則必然代表每餐吃的不多。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