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28日 星期三

Leopard 上的倉頡輸入法

「疏」
Leopard:弓一木中
倉頡三/五代:弓一卜戈山
從字形及原則來看,是Apple的錯。

Unit Test on Leopard

日前購入新款MacBook,首要之事,便是將過往專案及測試程式移至新環境。
相對於過去每次昇級Xcode,均需將專案檔版本一同昇級,此次從Xcode 2.0轉換為Xcode 3.0, 倒是完全無須更動專案檔。也許可以視為Xcode發展已趨穩定的一個表徵。

不過,在轉換環境的過程中,依然有些許不順之處。其中之一,便是 Unit Test Target 的環境改變。
在Mac OS X Tiger 及 Xcode 2.x 的環境下, Unit Test 相關 Frameworks 向來是置於Developer/SDKs/MacOSX10.x.sdk/Library/frameworks/ 或 System/Library/Frameworks/ 之下.
然而,在Leopard及Xcode 3.0的環境中,為了達成各項開發工具的可攜性,將部分frameworks放置的位置改變了。
詳細的改變如以下聯結所述:Xcode frameworks
此一改變,並未列於Xcode 3.0的release note之中,因此讓我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在找尋其位置。
甚至一度想要自行下載原始碼編譯。這應該算是Apple在編寫文件上一個疏漏之處。

2007年11月17日 星期六

電腦,程式,數值

看到一些爭論,想起了過去在數值方法課堂上學到的兩件事:
1. 電腦算出來的答案,絕大多數都不精確的。
2. 電腦不會無縁無故出問題。

第一件事,來自於數位系統的限制,不論多強力的系統,也無法完全精確地表示無理數與循環小數。
第二件事,則是電腦系統的本質,程式不正常中斷,系統中毒,當機,這些事情的發生,必有其原因;其責任也許在使用者,也許在製造廠商,也許在不知名的駭客,但其責任絕不會在於不可知的命運與機率。

2007年9月21日 星期五

2007, 09, 20

9月20日,天氣好得要命,回家的路上,從巷子裡透出的天光雲色,熟悉,卻未曾多加留意...


翻出相機,將灰塵拍落,取景窗裡透出的是一片湛藍的天空。

偶然飄過的一片烏雲,訴說著明日的天色。

太陽逐步西沉,卻看不到火般的餘暉,只有強烈的光芒,從屋後透出,宣告一日的結束。

2007年9月4日 星期二

Google Doc 屈服於恐懼之下...

其實,也就是editing掛點而已啦...
不過好死不死,在我寫完phobia的時候掛掉....

補充:這叫什麼狗屁好消息...

2007年7月13日 星期五

常用字首字根列表2

為了在Safari上列印方便, 將版面也做了些調整...
不過如果是在windows上,使用IE/Firefox瀏覧及列印的網友, 可能要自行將網頁源碼複製到本機,自行調整一下排版.
字首字根1
字首字根2
整理這個比我所估計的還要花工夫.
一堂4小時的課程內容,最少要花到8~12小時,才有辦法整理完成.
從事後的整理中, 就可以瞭解, 補習班的課程密度實在是相當高...
看來, 做補習班的也不好賺啊....

2007年7月6日 星期五

一個防止網頁盜連的Java Script

昨天在檢視sitemeter的資料時, 意外發現一個奇特的訪客, 這位訪客進入本網頁的頁面, 以及離開時的頁面,
都不是本網頁的任何頁面.
而連結到進入點一探究竟時, 竟發現進入點的網頁內容, 與本網頁一致, 然而, 網址列卻全然不同...當下, 很直接的想到--是不是被人盜連了?

於是, 在情況還不明朗的情形下, 決定先找一個方式, 暫時阻擋此類連結.
之前有看過利用網頁內容的座標, 來判斷是否網頁被他人當作嵌入內容, 不過目前的狀況似乎不適合(因為沒有看到任何frame), 在搜尋一陣子後, 發現下面的Java Script可能符合我的需要: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
var who=document.referrer;
if(who && who.indexOf("thedoublee.blogspot.com") == -1 ){
alert("It's an Illegl Link. All Rights reserved by thedoublee.blogspot.com");
top.location.href = "http://thedoublee.blogspot.com";
}
//-->
</script>

將上面這一段程式碼, 加入Template中後, 每當有人意圖從其他入口進入自己的網頁時, 便會跳出一個警告視窗, 之後, 便將使用者導向正確的入口.
這一段程式碼看來相當方便, 然而卻有相當大的問題...效果太暴力了.
以上程式碼, 不只將盜連擋掉, 連一般的連結也擋掉了. 結果就是不論從任何連結, 想要連到本網頁, 都會先彈出一個警告視窗.
真正要有效果的話, 可能得將條件判斷式改得更精確點...也就是說, 不能只判斷進入點是否是本網頁, 而應判斷連過來的網頁是否合法.
不過還好這只是暫時性的作法, 之後針對連過來的網頁查了一下, 發現那是一個網上代理伺服器的網站, 基本上不會造成什麼危害後, 我也就將之移除了.

2007年6月18日 星期一

鍵-值編碼(key-value coding)技術概觀--0.5版

鍵-值相關技術--包含鍵值編碼(key-value coding),鍵-值監看(key-value observing)--可說是目前Mac應用程式開發基礎模式。包括繫結技術(binding),腳本語言支援(scriptable),以及各類UI與應用程式的合作,都是透過鍵值編碼加以實現。
以下文章,參考並改寫自Key-Value Coding Programming Guide以及NSKeyValueCoding Protocol Reference,雖然尚未完全完成,但希望能對有志開發者有所助益。
鍵-值編碼(key-value coding)技術概觀

2007年6月10日 星期日

考完了

嗯....要怎麼說呢....
實在不是考得很理想....
第一段的填充還算順利,就是時間不夠,後面的閱讀測驗連猜答案的時間都沒有...
早知道就多練練模考啦....XD
第二段計量還好,可是我好像把一些答案「不確定」的,填成「一樣」了....-_-|||
心裡怕怕的....
第三部分....根本在昏頭中....
唯一沒出錯的好像只有第四部分....
總之...現在擔心也沒用啦...好好準備TOFEL及申請文件,反正目標瞄準MIT跟CMU的話,也不用在意GRE啦...

2007年5月26日 星期六

如何使用NSXMLFamily與XPath

在別的地方發佈了,卻忘了掛到自己的Blog上....XD
其實有空的話,我應該另外弄一個專門放技術文章的....
有空的話..............-_-|||
如何使用NSXMLFamily與XPath

常用字首字根列表

花了點時間,將所做的筆記做成Google Doc...
目前只有第一堂課的筆記...(因為這部分最亂,需要先整理)
等六月考完之後,應該會陸續將後面的內容整理出來.
字首字根列表_1

2007年4月11日 星期三

Argument分析

之前謝老師所寄送的Argument homework,缺了004~008,趁著考前,當作練習,將其中幾篇照著作業格式分析了一下,希望能有所幫助,同時也算是製作Argument模版前的一個小功課。


編號:004
英文題目:
Milk and dairy products are rich in vitamin D and calcium, substances essential for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bones. Many people therefore believe that a diet rich in dairy products can help prevent osteoporosis, a disease in which the bones weaken significantly with age and that is linked to both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But a long-term study of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has found that those who have consistently consumed dairy products throughout the years of the study have a higher rate of bone fractures than any other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Since bone fractures are a symptom of osteoporosis, this study result shows that a diet rich in dairy products may actually increase, rather than decrease, the risk of osteoporosis.
中文題目:
牛奶及乳製品富含維生素D及鈣質等對骨骼建立與維護不可或缺的物質。許多人因此相信富含乳製品的食物能幫助預防骨質疏鬆症,一種骨骼隨年紀增長而明顯弱化的疾病,其成因與環境及基因息息相關。然而一個對大量民眾的長期研究發現,那些持續攝取乳製品的人在多年的研究之後比起其他參與者有更高的骨折比例。既然骨折是骨質疏鬆症的症狀之一,此一研究結果顯示富含乳製品的食品事實上可能增加,而非減少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邏輯關係:
Fact 1: Milk and dairy products are rich in vitamin D and calcium, substances essential for building and maintaining bones. Many people therefore believe that a diet rich in dairy products can help prevent osteoporosis.
Cause 1: age
Cause 2: environmental factors
Cause 3: genetic factors
Effect 1: osteoporosis
Fact 2: those who have consistently consumed dairy products throughout the years of the study
Fact 3: have a higher rate of bone fractures than any other participants in the study.
Fact 4: bone fractures are a symptom of osteoporosis.
Effect 2: a diet rich in dairy products may actually increase, rather than decrease, the risk of osteoporosis.

.................Cause 1 ↘
.................Cause 2 ➝ Effect 1
.................Cause 3 ↗.........↘
Fact 1 ➝ Fact 2 ➝ Fact 3 ➝ Effect 2
.................................Fact 4 ↗


邏輯謬誤:
Fact 4 ➝ Effect 2: 倒因為果,骨質疏鬆症會導致骨折,而不是骨折導致骨質疏鬆症。
Fact 2 ➝ Fact 3: 另有他因,造成骨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重大意外,運動,工作等等。
Fact 3 ➝ Effect 2: 另有他因,即使是骨質疏鬆,也不一定是乳製品的影響,依據Cause 1, Cause 2, Cause 3, 也可能是遺傳,或年齡所造成的,特別是研究中並未提到骨折者的年齡問題及家族病史。

----------------------------------------------------------
編號:005
The following appeared in the summary of a study on headaches suffered by the residents of Mentia.

"Salicylates are members of the same chemical family as aspirin, a medicine used to treat headaches. Although many foods are naturally rich in salicylates, fo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food-processing companies have also been adding salicylates to foods as preservatives. This rise in the commercial use of salicylates has been found to correlate with a steady decline in the average number of headaches reported by participants in our twenty-year study. Recently, food-processing companies have found that salicylates can also be used as flavor additives for foods. With this new use for salicylates, we can expect a continued steady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headaches suffered by the average citizen of Mentia."

中文題目:
以下文章被發表在一個有關於Mentia居民頭痛問題的研究的總結中。
"水楊酸鹽類與用來治療頭痛的阿斯匹靈為同一化學家族的成員。儘管許多食物原本就富含水楊酸鹽類,在過去數十年來,食品加工業者仍然在食物中填加水楊酸鹽做為防腐劑。水楊酸鹽類在商業使用上的增加,已經被發現與我們過去二十年間實驗參與者頭痛報告的數量穩定減少有所關聯。最近,食品加工業者發現水楊酸鹽類也能用以增添食物風味。伴隨著水楊酸鹽的新用途,我們可預期Mentia市民遭受頭痛

的數目將持續穩定的減少。"

邏輯關係:
Fact 1: Salicylates are members of the same chemical family as aspirin.
Fact 2: Aspirin is used to treat headaches.
Cause 1: The rise in the commercial use of salicylates.
Effect 1: A steady decline in the average number of headaches reported by participants in our twenty-year study.
Fact 3: food-processing companies have found that salicylates can also be used as flavor additives for foods.
Effect 2: we can expect a continued steady decline in the number of headaches suffered by the average citizen of Mentia.

Fact 1 ↘
Cause 1 ➝ Effect 1 ➝ Effect 2
Fact 2 ↗.......Fact 3 ↗

邏輯謬誤:
1. Fact 1, Cause 1, Fact 2 ➝ Effect 1 : 另有他因.
a. 同一族系不代表功用相同(Fact 1, Fact 2).
b. 報告的減少不一定表示頭痛人數的減少:
i. 實驗者的減少也有可能導致報告數目的減少: 死亡,外移, 退出實驗.
ii. 基於i, 也有可能報告數目減少, 但比例增加.
c. 無法證明實驗者與加工食品中的水楊酸有必然關聯:
i. 可能Mentia的居民都以天然食品為主.
ii. 整體水楊酸使用的增加,不代表在Mentia的使用增加.
iii.可能是巧合.
2. Effect 1, Fact 3 ➝ Effect 2 : 錯誤類比.
水楊酸鹽類可用做防腐劑,導致商業使用的增加,不代表其做為風味填加劑,也會促使商業使用增加:
i. 許多天然食品已有水楊酸鹽.
ii. 加工食品也已填加水楊酸鹽做為防腐劑,不需要額外的劑量。
iii.就算需要額外的劑量,成本,其他便宜調味料的競爭也可能造成水楊酸鹽不足以成為第一選擇。

2007年3月2日 星期五

買了蒙田隨筆全集

過年前後整理房間,找到了二年前買的商務印書館禮卷二張,裡頭大概還剩4~500元,趁著今天下午錄影帶課程上完有點空閒,跑了一躺商務,看找不找得到機會用掉。
商務歷年來,在2~3月,也就是過年前後,都會有些風漬書出清。這些風漬書一般而言品相都還過得去,價位比之架上的書籍,少說也能打到5折左右,算是不錯的選擇。且這個時段,也正逢商務的週年慶,一般新書也有75折,很適合愛書的人去找些有的沒的。

拉回原題,總之到商務之後,找了幾本不錯的風漬書,正計算總價時,眼前出現了一本「蒙田隨筆全集下卷」,正好前面半年,中了Eric Hoffer的毒,正想看看Eric Hoffer那精闢的觀察力是從何而來,當下便把手上其他書放下,開始看看能不能順便撈到其他卷,把整套湊齊了,回去好好觀摩一下。
世事總不能盡如人意,找了一陣,風漬書那一區再也撈不出別的卷數,只好摸摸鼻子,到另一側架上拿了上,中兩卷。自行計算了一下,也不夠餘錢再拿別的書了,便到櫃台結帳,走人。

到結帳的時候,倒是有些趣事,因為二年前買禮卷時,門市的小姐推銷時有提過,使用商務的禮卷,就算在打折期間,也可以再加算折扣上去。可今天到了櫃台亮出禮卷後,服務人員卻說:因為今年的折扣是75折,禮卷的優惠只能加算在8折以上時。聽到這話,我立時楞了一下,接著笑了笑,提出質疑:之前好像不是這樣吧?接著便是服務人員忙著解釋說,因為公司的政策改了之類的...
接下來呢,照一般的情況,通常是會兩方爭執一陣,然後可能就有一方跑到網路上開始抱怨一些澳客,黑店之類的...然後又是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堆有關無關的人在旁邊搧風點火兼閒話家常。不過如果事情是這樣就沒什麼好提的了,令我相當訝異的是,當我提出「兩年前我買禮卷時,你們並沒有跟我講八折的限制。」旁邊一位小姐,立刻很客氣的同意把禮卷的折扣加上去,並向我為商務政策的改變道歉。實在的說,我原本只是覺得這樣片面改變條款,做法上不是很好,所以提出來,並沒有想到要爭取折扣,沒想到商務方面,居然那麼周到,確實讓我對商務的印象又更好了。
(好店家要多支持,也請大家多去商務逛逛,多多充實自己^^)

結帳之後,帶著三本蒙田,跑到了台大的圖書館,唸了一下GRE單字後,便拿起上卷稍微看了一下。初步的印象是...這書的結構及文筆還真鬆散!!思緒似乎飄來飄去的,很難掌握,比起來Hoffer的書結構還算是嚴謹的了(雖然Hoffer自己不這麼認為)。不過書中大量的引用其他文人/哲人的話語,以及一些近代(對蒙田而言)的史事的寫法,倒是能看出Hoffer所受影響的由來。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再怎麼說,不把整本看完,大概也不會了解這本書為何能風行400多年,影響後世那麼多人。還是努力點,多搾點時間看完後再說吧!

2007年2月26日 星期一

GRE ISSUE 分類整理初步

———————————————
研究範疇的爭議
ISSUE 1
"Money spent on research is almost always a good investment, even when the results of that research are controversial."
即使研究的成果具有爭議性,花在研究上的金錢大抵上都是良好的投資。

ISSUE 10
"Scholars and researchers should not be concerned with whether their work makes a contribution to the larger society. It is more important that they pursue their individual interests, however unusual or idiosyncratic those interests may seem."
學者與研究者不需關心他們的研究對於廣大社會是否有所助益。追求他們個人的興趣更為重要,即便這些興趣看來多麼不尋常或與眾不同。

ISSUE 14
"Government should not fund any scientific research whose consequences, either medical or ethical, are unclear."
政府不應贊助任何在醫學或道德上其所導致之後果不明確的研究。


———————————————
大專院校與現實社會的差距
ISSUE 2
"A school or college should pay its teachers at the same rate in all disciplines, regardless of differences in salaries for related fields in the world outside of school. For example, entry-level teachers in mathematics and in the arts should receive the same pay, even if outside of school, math specialists earn a much higher salary on average than do specialists in the arts."
各級學校應給予不同科目的教師同樣的薪水,不論學校以外的各相關領域是否在薪資上有所差異。例如數學與藝術的新進教師應領取同樣的薪資,儘管在學校之外,數學專家平均而言比藝術家賺取更高的薪資。

ISSUE 4
"Instead of requiring students to take courses in a variety of disciplines—that is, courses ranging from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ies to the physical and biological scienc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llow students to enroll only in those courses that will help prepare them for jobs in their chosen fields. Such concentration is necessary in today's increasingly work-oriented society."
與其要求學生修習各式各樣的課程--其範圍從藝術與人文,到物理與生物科學--大專院校應該只讓學生登記那些在學生所選擇的領域中,對就業有所幫助的課程。在現今愈形重視工作導向的社會中,集中心力[學習某一領域]有其必要。

ISSUE 9
"The intellectual benefits of attending a university or college are vastly overrated: most people could learn more by studying and reading on their own for four years than by pursuing a university or college degree."
就讀大專院校在智力上的益處,受到過高的評價:大多數人花四年時間自修與閱讀所學得的,比追求大專學位所學得的更多。

ISSUE 20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instruction at 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evel, all faculty should be required to spend time working outside the academic world in professions relevant to the courses they teach."
為了改進大專院校教學的品質,所有的教職人員應花費一段時間在校園之外的相關領域工作。

ISSUE 22
"Education encourages students to question and criticize, and therefore does little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教育鼓勵學生提問與批判,因此對提昇社會的和諧並無太多助益。

———————————————
教育方式的討論
ISSUE 21
"Education will be truly effective only when it is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meet the individual needs and interests of each student."
教育只有在針對學生需求及興趣量身訂作的情形下,才能真正產生效果。

ISSUE 22
"Education encourages students to question and criticize, and therefore does little to promote social harmony."
教育鼓勵學生提問與批判,因此對提昇社會的和諧並無太多助益。

ISSUE 23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should be free for all students, fully financed by the government."
大專教育應免收所有學生的費用,而讓政府完全負責其經費。

ISSUE 25
"Competition for high grades seriously limits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t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對高分的競爭嚴重的限制了各階段教育學習的品質。


———————————————
政府與公務人員相關的議題
ISSUE 13
"To be an effective leader, a public official must maintain the highest ethical and moral standards."
為了成為眾人表率,公職人員應堅守最高的倫理道德標準。

ISSUE 15
"Government officials should rely on their own judgment rather than unquestioningly carrying out the will of the people whom they serve."
比起亳無疑問的去實現所服務的民眾的期望,政府官員更應相信自己的判斷。

ISSUE 26
"Governments should focus more on solving the immediate problems of today rather than trying to solve the anticipated problems of the future."
政府應更專注於解決當下的問題,而非試圖解決未來可能的問題。

———————————————
競爭或是合作,獨立或是群體的選擇
ISSUE 7
"In most societies, competition generally has more of a negative than a positive effect."
在大多數社會中,競爭通常弊多於利。

ISSUE 16
"While some leaders in government, sports, industry, and other areas attribute their success to a well-developed sense of competition, a society can better prepare its young people for leadership by instilling in them a sense of cooperation."
儘管部分政府,體育,工業以及其他領域的領導者將他們的成功歸因於發展良好的競爭,但社會藉由灌輸年輕人合作的觀念,更能夠培養其領導能力。

ISSUE 25
"Competition for high grades seriously limits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t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對高分的競爭嚴重的限制了各階段教育學習的品質。

ISSUE 29
"Too much emphasis is placed on role models. Instead of copying others, people should learn to think and act independently and thus make the choices that are best for them."
我們太過於強調行為典範。與其模仿他人,人們更應學習獨立思考與行動,如此才能做出最有利於己的選擇。

———————————————
智力的重要性及相關議題
ISSUE 9
"The intellectual benefits of attending a university or college are vastly overrated: most people could learn more by studying and reading on their own for four years than by pursuing a university or college degree."
就讀大專院校在智力上的益處,受到過高的評價:大多數人花四年時間自修與閱讀所學得的,比追求大專學位所學得的更多。

ISSUE 17
"Society does not place enough emphasis on the intellect—that is, on reasoning and other cognitive skills."
社會對於智能--亦即推理及其他認知技巧--的重視尚有所不足。

ISSUE 25
"Competition for high grades seriously limits the quality of learning at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對高分的競爭嚴重的限制了各階段教育學習的品質。

———————————————
歴史議題
ISSUE 6
"The greatness of individuals can be decided only by those who live after them, not by their contemporaries."
個人的成就只能蓋棺論定,而不能由當代評論。

ISSUE 18
"The study of history places too much emphasis on individuals. The most significant events and trends in history were made possible not by the famous few, but by groups of people whose identities have long been forgotten."
歷史的研究太過強調個人。歴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與風潮並非由少數知名人士所推動,反而是由長久以來被人所遺忘的大眾所促成。


ISSUE 24
"History teaches us only one thing: knowing about the past cannot help people to make important decisions today."
歴史唯一告訴我們的是:了解過去無益於幫助人們在今日做出重要決定。

———————————————
現代社會與過往的比較
ISSUE 8
"In the age of television, reading books is not as important as it once was. People can learn as much by watching television as they can by reading books."
在電視普及的時代,閱讀書籍不再如過去重要。人們藉由觀看電視所學到的,與閱讀書本不相上下。

ISSUE 28
"The increasingly rapid pace of life today causes more problems than it solves."
今日愈形急促的生活步調,所產生的問題比其解決的多。

2007年1月31日 星期三

書林送的贈品

荒野保護協會的桌曆,還蠻好看的...
不過我不知道是有買就送呢...還是超過某金額送的...當時忘記問了....
下面節錄兩張給大家做個參考,尤其是一些喜歡攝影的老同事^^.



英語學習資訊

今天去了一趟書林,買了The Art of Styling Sentences,亦即謝老師上課所摘錄的講義原書.
同時也順道買了Merriam Webster's Dictionary & Thesaurus (軟體版).
軟體版的韋氏同時提供了Win/Mac的版本,同時依照店員的說明,裡面應該還附了同義,反義的查詢功能,以及真人語音發音. 另外又附了一年的線上版帳號. 如果是紙本的話,其所附光碟就沒有同義,反義及語音了(而且對我來說也不太有用.)

總之呢...今天的主要收獲如下:
這本放在蠻後面的櫃子,要買的話可能要找一下. 至於韋氏字典倒是一進門就可以看到了:

當然,書林一般客戶是打9折,學生85折...

另外有一個資訊就是...老師上課時所提的旋元佑,似乎也有開寫作課程,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下:


2007年1月30日 星期二

有用網站再補充

結構群英語討論區
需要註冊,而且註冊完不會馬上審核過,算是比較不方便的地方,可是資料很多。

2007年1月26日 星期五

新增:留言板功能

我在側邊條上,加了留言板的功能,各位朋友如果有事要聯絡的,
除了mail外,也可以使用留言板哦!

加強記憶的方法

本來是想找一些輔助記憶單字的軟體的,結果反而找到這個:
加強記憶的三大效果
還有:
教育心理學-記憶與遺忘
基本上都是基於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而得。

2007年1月24日 星期三

有關字根字首的查詢

這兩天忙著整理字根,字首的筆記,花了很多精神,可是成效似乎不如預期。
一方面是因為Google Page Creator的功能,從WYSIWG應用的角度來看實在太過陽春,可是從HTML code編輯的角度來看,又有所限制,在這種下,很難在短時間內把大部分重覆的工作自動化去做。
另一個原因(也是主要的原因)則是--缺乏有系統的字根字首參考資料。目前實體書方面,我查了遠東「新世紀英漢辭典」,讀者文摘的「怎樣增強英文識字能力」,朗文的「當代英漢雙解詞典」;電腦詞典方面,分別查了眼博士暨牛津英漢的公開辭庫,以及Mac OS X內建的「新牛津美語辭典--第二版」;但是沒有任何一版能夠直接提供完整的字首,字根以及語源的說明。新牛津美語算是比較好的,在每個辭的下方,會提供語源(ORIGIN),不過這是本英英辭典啊....(而且並不是每個語源都能看出字首,字根是怎麼變化組合的...)
也因此,想針對上課的內容,加以驗證,整理,可真是一件麻煩事。
舉例而言:SUBSEQUENT,字首是SUB-,沒有問題。可是字根呢?上課時,方老師講這個字的字根是SEQU,有時會變為SECU,然而在辭典中去查,大部分都不會告訴你SUBSEQUENT的結構,多數會提到SUB-這個字首,少數才會提一下這個字是裡Latin的subsequent演變而來。可是SEQU;SECU在那裡?
直到今天早上,我找到了這個網站:The Free Dictionary才算是解決了我的問題。
照這個網站的述敍,SEQU這個字根,有另一個說法,是來自印歐語系的字根sek-,而Latin中的subsequ-是由sub + sequ而來,所以直接去找英文在Latin中的起源,當然找不到....
不論如何,雖然辛苦,也算是多長了點見識了...只是照這種速度,我的筆記真的整理得完嗎?唉....

2007年1月23日 星期二

英文字首字根

今天試著使用Google Page Creator,同時也當作整理上課的內容,初步成果如下:
My GRE Note
當然,因為今天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熟悉Google Page Creator上,內容還不多,之後應該會逐步增加。

2007年1月19日 星期五

英文的連接句型暨變化

11/18的課程中,另一個重點是基本的英文句型暨其變化,對於一度遠離英文,不喜歡英文的我來說,這算是相當有用的資料。
課堂上的內容,是從連接句型的類型開始講起,也就是將如何將兩個不同意思的句子組合成為一個句子。在英文文法中,具有連接句子功用的詞句,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1. 對等連接詞(coordinate conjunction)
2. 從屬連接詞(subordinate conjunction)
3. 連接副詞(conjunction adverb)
對等連接詞就是像我們初學英文時最常用的「and」,「or」,「but」之類的。使用對等連接詞所構成的句子,便是所謂的集合句(Compound sentence)。
而使用從屬連接詞所構成的句型,就像是「if」,「although」,「wh-」和「that」等所構成的句子,則稱為複雜句(complex sentence).
至於連接副詞所構成的句子,一般都歸屬於集合句的一種。
集合句與複雜句,從構成句子的文意上來講,一個比較明顯的差異,在於構成句子的子句(clause)彼此之間的主從關係。顧名思義,由從屬連接詞所構成的句子,其個別子句之間,會有「主從」的關係在。其中用來表達主要意義的子句,稱為獨立子句(independent clause)。而另外的部分,則稱為從屬子句(dependent clause)。而對於集合句而言,每一個子句,都是一個獨立子句,即便將其他的子句拿掉,也可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舉中文例子來看:
我要吃飯,而且(and)我要喝茶。
這是一個集合句,不論我拿掉句子的前半或後半,都不會妨礙我所要表達的意思。
但是下面這一句:
如果我餓了,我要吃飯。
這就是一個複雜句。我可以拿掉前半段,這不會使後半的意思改變;但是如果拿掉後半段:
如果我餓了...(無法表達完整的意思)
這就是差別所在。
簡單的分別大致如上所述,不過光是了解句子的分類,並無助於文章的寫作與閱讀(總不成每個句子都用and, or , but, if...else, although構成吧?這樣寫出來的文章,就算讓人用中文寫都很難寫得好)。也因此,在課堂上,主要還是依據連接詞的「文意」,來加以分類說明。

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規劃文章的開頭與結尾

今天,來欣的謝老師繼上次講完如何規劃文章的開頭之後,以如何規劃文章的總結為題,為批判寫作的範文課程作了一個小結。
事實上,我覺得有關文章如何規劃,不只是考試作文有用,平常書寫也有很大的用處,尤其現在開始寫部落格,若是寫沒兩句,別人就看不下去,轉戰他方,那自個兒的想法,影響力也就無法發揮了(更不用提後面可能的廣告收入了:D)。下面就稍微做一點小整理,如果有什麼錯漏,也希望發現的人能加以糾正補充。
一篇文章的開始,有那些常見的寫法呢?
1. Lead up to an explicit statement of your thesis.(明白的表示你的論點)
2. Define a conflict, problem, or question you aim to resolve.(定義、指出你接下來所要解決的問題)
3. Tell a story that illustrates the main point you will go on to make.(以一個與主題有關的故事作為開場)
4. Move from a generalization to a specific case.(將論點由通例開始逐步轉移到特例)
5. Indicate the method of your essay.(點出你的論文中所要使用的手法)
6. Challenge a widespread assumption or stereotype.(挑戰眾所皆知的假設或印象)
7. Establish a historical context for your topic.(建立主題的來龍去脈)
8. Explain the position you aim to oppose.(解釋你所要反駁的論點)
其中許多方法,其實在我們國高中上國文課時,都有提過,可是寫中文的時候想得到,轉成英文就全拋到腦後了。
像第一個方法,其實就是破題法,舉中文為例,韓愈的「師說」便是一例。其他的方法,也可在過去所看的文章中找到例證。如果覺得英文畢竟不太熟悉,不好規劃,試著先以中文規劃整篇文章結構,倒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比較特別的是第五項-點出你的論文中所要使用的手法,這一手法很難在一篇文章中看到,但卻常運用在論文及出版品上。在出版品中(尤其國外的),通常都會有所謂的「導讀」,告訴你要怎麼去讀這本書,或是論文之前,會先解釋論文或規格表中的一些專有名詞之類的。
接著,規劃完開頭之後,就可以先考慮一下如何作結(當然,有些人比較習慣一段一段規劃,這也沒關係,只是這不是這兩堂課的重點)。結尾常用的手法如下:
1. Make the implications of your thesis explicit.(點明原本隱涵的意思)
2. Echo your introduction in terms that widen its significance.(呼應並擴充之前的文章-首尾呼應)
3. Recommend a specific course of action.(建議明確的作法)
4. Answer a question posed by the introduction.(提出問題的解答)
5. Reflect on the experience that the essay records.(反思前文的內容-亦即總結前文)
6. Reaffirm your thesis with a telling example.(舉例重申論點)
要用什麼樣的結尾手法,限制會稍微多一點。有一些手法,如果前文不配合,便無法使用-如第四點。不過不論那種手法,就我個人的想法來說,都必須能有「首尾相應」的效果會比較好。說真的,這些分類也只是一個方便的原則,真的運用起來,光各種手法的組合變化-可能開頭就融合了1,3, 甚或 1,3,7,8 各種不同的手法,而結尾也可以搭配不同寫法的組合-就稱得上是無窮無盡了。要寫得好,重要還是要找出自己適合的手法及風格才是。

2007年1月17日 星期三

GRE字彙題型整理(二)

GRE字彙的另外兩種題型分別為閱讀測驗及反義字。反義字的部分除了背誦,似乎別無他法。
但閱讀測驗就有些方法可以增進解題的能力(注意一下,增進解題的能力與增進閱讀的能力是兩回事)。
每一則閱讀測驗都會有一段文章,文章之後會有數個題目,主要是在問剛才的文章內容的一些相關資訊。
由上可知,閱讀測驗的問題及答案都可以在閱讀測驗的本文中找到。也因此可以歸納出下面的各項方法,用以增進閱讀測驗的解題能力:
i. 題目都出自文章。
ii. 題目可能會以「同義字」加以改寫。
iii. 答案也會出現在文章中的某一段,或是某一段的同義文字。
iv. 正確答案中的資訊,可能會比原文章少,但絕不會出現文章中沒有的訊息。
v. 只有文章的重點,才值得做為發問的題目。
掌握這些要點,就可以很快的在文章中找到關鍵的文字了。

GRE字彙題型整理

2007/01/15,開始上字彙課程,整理出一些重點如下:
1. GRE字彙分四部分,四種類型:
首先是填充題:選出一個答案,使代入後的句子意思通順。可經由合理的推理過程,找出答案。所要填入的內容必須經由題目中的其他文字加以判斷。其題型重點如下:

i. 句型一般可歸納為 ---(a) and ---(b) , 給予(a),填入正確的(b),或反之給予(b),要求正確的(a)。其中(a),(b)必為同義詞。
ii. 另一種情況可歸納為 neither ---(a), nor ---(b)/either ---(a), or ---(b) ,同上,但(a),(b)為反義詞。
iii. 形容詞的反義必為形容詞,動詞的反義必為動詞。(一致性)
針對以上重點,可發展出一些解題技巧:
i. 檢查所給予的答案,是否為題目中的任一單字的同義或反義?若不是則可先消去
ii. 檢查答案是否符合題目的格式與邏輯。(檢查代入後,句子的涵義是否合理)
iii. 同類可以相推,不同類不可。(這句我聽不太懂他的意思,有同學認為可能是指前二項綜合而得的結論。)
第二類是類比題:出題者(也就是ETS)給予一組有關聯性的單字作為題目,並給予另外五組單字(可能有,也可能沒有關聯性)作為答案的選項。要求應試者(也就是我啦...)找出其中一組關係與原題目最類似的
這裡有一個重點,是一般在解題時很容易犯的錯誤:考試時,任何的類比題目,只有純文字上的關係,不可以依照個人的經驗來想像題目的關係。比如說有這樣的題目:西瓜-種子。如果好死不死的,正好你家每年買的都是無子西瓜,於是在答案中,你就依照個人經驗,選了個蕃薯,地瓜之類的答案...那可真是大羅金仙也救不了。
針對類比題目,有幾個解題重點:
i. 答案沒有辦法定義其關係的,先刪掉。
ii. 字有難易,在一組有關聯的答案中,通常看得懂的字可以用來定義看不懂的字。(就如同字典用簡單的字來定義較難的字)
iii. 物以類聚,通常同類型的字才能相比較(意即如果題目是關於天氣的字眼,那答案多半也差不了多遠)。
在經過上面幾項判斷後,通常可以刪去一些錯誤答案,但剩下的答案就不太好選擇了。這時候就需要再深入一點思考。例如說,原題目的關係可寫為 P → P + X(X代表關係),那答案可能為 Q → Q + X ,如果我發現 Q + X 違反常理的話,就可以將之剔除。
待續...

拚圖小遊戲

當然,圖是自製的...沒有版權問題:D
本來想用內嵌的,但好像放不太下...
拚圖連結

2007年1月16日 星期二

CNET Blog關於Jobs演講的一些看法

iPhone 雜感2-- iPhone其實並不iPod
標題雖然這樣取,但事實上裡面有一半以上都在講Jobs在演講台上是怎麼發揮的.
就我個人的感想來說(針對這篇評論,而非Jobs或iPhone),評論的作者很能夠抓住說話技巧的重點.
其中關於"適當的引用"這回事,其實在台灣很多人都做不到,也不了解是怎麼一回事.這種說話的技巧,其實也就是所謂的"不學詩,無以言"這樣的概念.這也是孔子提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時,他的本意所在.從我的角度來看,許多人讀書的量都遠超過我這懶散的傢伙,問題是...我很少聽到有人在說話的時候,會引述別人的講法,或是試著用例子來表現自己的想法.不論是引述別人的講法,或是多用比喻,都是為了讓"對方"更能理解自己所要表達的內容.反而更多時候,每一個人都在比誰的聲音大...也無怪乎現在人講話一個比一個有信心了(也只有信心而已啦).
正如同蒙田所言:"如果我的目的是說服別人,話就不會說得那麼滿",這很能夠為現代人的談話下一個真實的註腳.

[補充]在文章中加入Expand/Collapse的功能

之前講到可以在文章中加入Expand/Collapse(或是Show/Hide,延伸閱讀,繼續閱讀)的功能,今天實際試作了一下自動加入的功能,卻發現目前自動加入的功能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最嚴重的問題是,自動加入的功能目前的作法是藉由判斷<br>(換行標籤)的個數來決定在何處將Expand/Collapse功能加入文章,依照HTML的特性,就會出現如下的問題:

<blockquote>
1. ...<br>
2. ...<br>
3. ...<br> Call hidepost here!!
</blockquote>
發現問題了嗎?
如果很不幸的,你的Expand/Collapse的功能正好加在HTML標簽之間,就會破壞HTML的結構,當然原本想要顯示的Expand/Collapse功能也沒有任何作用了....
要解決這樣的一個問題,最直接的想法是剖析並記錄加入點之前所有的HTML標簽,並在加入點之前,強迫所有HTML標簽關閉,而在加入點之後,再重新開啟.不過這樣的做法相當麻煩,也必須對Javascript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所以我也懶得繼續研究了...暫時,還是先手動加入好了....

2007年1月15日 星期一

一個關於Blu-ray Disc及HD-DVD的評論

The battle of Hi-Def DVD formats
初步瀏覧的結果,看來是沒什麼新玩意,都是重覆些一般的看法,等有時間再好好看看裡面在說些什麼好了...
(等有時間...等有時間...這個藉口還真好用:D)

在文章中加入Expand/Collapse的功能

為了不要讓主頁擴張的太離譜,我花了點時間,找了一下如何限制主頁文章可顯示長度的方法:
手動加入的方法
自動判斷現在行數加入的方法

目前還只是使用手動加入,不過我是認為自動加入的方式比較適合我想要的效果....
可能明後天再找個時間更改一下吧...

2007年1月14日 星期日

網站資訊提供(Feed)分類

原本由FeedBurner所提供的網站資訊提供(以下均以原文Feed稱之),其最簡易的形式如下:
http://[Blog名稱].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alt=rss
or
http://[Blog名稱].blogspot.com/rss.xml
不管是用那一種方式產生Feed,都會有一個困擾--這種Feed所收集的文章,包含了整個Blog的文章,部落客無法決定那些文章允許他人訂閱,而訂閱者也無法只接受想要的文章,而過濾掉不想要的內容。於是Blogger針對這種情形,提供了一個方法讓部落客能夠依據標簽訂閱文章
而對我來說,除了希望我的文章能夠依據主題讓別人訂閱,也在外觀上希望不要離原來的Labels網頁元素太遠,比較適合讀者快速查閱及訂閱。而原本Blogger所提供的包含標簽的Feed雖然可以做到依照標簽訂閱,但外觀上卻有所限制:
可以看到上圖的方式有幾個問題:其中之一是上圖的兩個分類,分別屬於兩個不同的網頁元素,而有時更換Template會造成網頁元素的重排,這時很難保證這兩個網頁元素還會排在一起。另一問題則是當提供訂閱的標簽增加之時,在外觀上會造成側邊條成長,這可能會妨礙讀者搜尋其他的Blog資訊。(太多網頁元素也可能降低Blogger的載入速度,不過目前沒有找到相關資訊,所以這不是目前的考慮重點)
在搜尋並研究了一陣子後,我發現其實只要搭配包含標簽的FeedFeedBurner就可以做到我想要的功能,並在某種程度上取代掉Blogger所提供的Labels網頁元素。做法如下:
1.先照著申請永久RSS‧FeedBurner所述,將下列形式的Feed加入FeedBurner:
http://[blogname].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labelname]
其中labelname是你所想要提供的標簽(Tag)名稱。
2.在FeedBurner中,點選左上角Home圖示旁的"My Feeds"會出現如下的畫面:

點擊剛才加進去的Feed,會進入詳細的設定如下:


點擊"Publicize"(亦即藍色框起來的部分),即可選擇用各種方式發佈Feed如下:

而我所選擇的方式是“Chicklet Chooser“(亦即我用紅色框起來的部分)。
3.在Chicklet Chooser服務頁面中,主要要做兩件事,其一是選擇發佈的圖示及服務如下:

當選好所用的圖示及服務後,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Chicklet Chooser所提供的Html code複製一份:

然後將所複製的Html code,貼在Blog新增的「HTML/Java Script」網頁元素中。
部落客可以對每個標簽重複做這些動作,然後將所得到的Html codes,全部貼到同一個「HTML/Java Script」網頁元素中,所得到的外觀如下:

是不是比較乾淨,也比較節省空間呢?
接下來是一些小細節:
1.如果直接貼上所得到的Html code, 小圖示後面所顯示的文字都會是"Subscribe to my feed",這雖然是小細節,不過忘記處理的話,可是會讓人很傷腦筋的。
2.如果標簽是中文的話要怎麼處理?Blogger雖然允許使用中文標簽,但是FeedBurnner卻不會主動幫部落客處理中文的標簽。這意思是說,如果你餵給FeedBurnner的Feed網址是像下面這種形式的話:
http://[myBlogName].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邏輯
--Logic
那FeedBurnner會告訴你這是一個無效的Feed。
所以有中文標簽的話,中文的部分必須轉成FeedBurnner認得的形式才行:
http://[myBlogName].blogspot.com/feeds/posts/default/-/%E9
%82%8F%E8%BC%AF
--Logic

有一個快速轉換中文標簽的方式,就是直接點擊你的Blog中,文章後面所附的中文標簽,那麽Blogger會帶你到下面的網址:
http://[部落格名稱].blogspot.com/search/label/[中文標簽轉碼後的結果]
用紅色的部分替代中文標簽,就可以將中文標簽餵給FeedBurnner了。

2007年1月13日 星期六

邏輯方法-三續(Part II)

接之前沒整理完的,順便試用新的續篇表示法>0<...
上一篇最後提到False analog,本來應該舉例說明的,不過別人的例子比我自己想的清楚,所以這裡只講述一些個人的感想。
基本上類比謬誤的情形,大半是因為用來類比的例子,有某些特性上的不同,所以會留下漏洞讓別人反擊。在上課時,有一個例子是美國小羅斯福總統(Franklin D. Roosevelt)所主導的新政(New Deal)。論者引用小羅斯福所主導的新政作為例子,用以支持一個以無差別的縮編政府部門預算為手段,以期縮減赤字(deficit-reduction)的政策實施,但反駁者則指出羅斯福新政的成功,不能夠證明其他類似的政策也會成功(背後的理由可能是時空環境的不同)。當然,如果試圖用這種方式反駁,舉例與實際情況不同之處就必須是影響推論的重點之一,不然也沒有什麼意義。

4.模稜兩可:
模稜兩可(vagueness),在我個人的感想來說,比較像是文字上的不精確所造成的,不太能說是邏輯上的錯誤。用中文世界的例子來說,網路上的注音文就是一個很好的模稜兩可的例子(但是在正常的中文之中,除非刻意使用雙關語,或是將前後文去掉,不然不太可能會有這種問題)。不過麻煩的地方也就在這裡,因為我們畢竟不是美國人,不太可能了解美國人在用字遣詞上的一些習慣與想法,也不容易去判斷不精確的地方在何處。例如課堂上的例子:branches of government。這個branches of government,可能指的是政府所擁有的權力﹣﹣亦即與三「權」分立,或五「權」憲法中的「權」是同樣的抽象名詞;然而也有可能是指政府的各種不同的部門(實體分支)。於是當我們說到「憲法的三權,分散於政府的各部門中。」這樣的句子的時候,中文當然沒什麼錯,但用英文表示的時候,就會有所謂模稜兩可的狀況。

5.可比較性的謬誤:
有關「可比較性的謬誤」,其實很類似之前所提的「類比謬誤」,同樣是要找出事物之間本質上的不同。舉例而言,某人主張防洪工程沒有用,因為有作防洪工程的地方,因淹水所受的損失,比沒有做防洪工程的地方來得多。問題在於,那些沒有作防洪工程的地方,可能根本不會淹水,你不能用那些不會淹水的地方來與常年淹水的地方加以比較。那麼,「可比較性的謬誤」與「類比謬誤」的差異在那裡?我覺得「可比較性」是在「討論的主題」之間做比較,而「類比」則是在「討論的主題」與佐證用的「例子」之間做比較,這是差異所在。

6.重覆計算:
意即當兩個或以上的集合(群組),擁有共同的成員時,直接將個別集合的成員數目相加,當作全體的總數。這其實算是一種數學上的錯誤。舉個簡單的例子:以集合A代表小於10的正奇數,則其成員有{1, 3, 5, 7, 9},以集合B代表小於10的正整數,則其成員有{1, 2, 3, 4, 5, 6, 7, 8, 9};現在我們要計算A和B的成員總數,若是直接以 5 + 9 = 14 做為答案,就犯了重覆計算的錯誤。

7.報告數據的謬誤:
「發現一隻蟑螂,代表後面還有上百隻蟑螂。」這句話很直接的點出了依據報告數據所下的結論,背後所隱藏的問題。課堂上的例子:「儘管美國人口數較多,英國因燥鬱症(manic-depressive)而就醫的人數,是美國的九倍」。由這樣一句話,我們是否可以推出「英國人,或是生活在英國,比較容易罹患燥鬱症」這樣的結論?其實是不行的,因為罹患燥鬱症者,並不一定會去就醫(以美國而言,高昂的醫療費用,可能是患者不願就醫的原因,而以亞洲的情形來說,社會看法的壓力會阻止患者就醫),如果沒有就醫就不會被計入報告中,因此不能據此驟下結論。
與此相類似的謬誤,還有一個就是「專家的意見」(Appeal to Authority)。不過通常用來反駁專家意見的理由,多半是認為專家的意見不正確,或是領域不同,或是「不具名的專家」...之類的。也就是直接挑戰立論者所提出的根據。而在「報告數據的謬誤」之中,立論者的根據是無可反駁(因為報告本身是正確的,可信的)。唯一能做的就是指出「報告」與「事實」是有落差的。

8.文不對題:
這一段要參考一下Stephen's Guide to Logical Fallacies的內容,因為我覺得一般人大多都了解「文不對題」是怎麼一回事,同時也很愛用這一招...XD,根本不需我多作解釋。

2007年1月12日 星期五

英文文法網站

找到一個有趣的網站:
網路翻譯家
其中的文法與寫作指南講得相當清楚,也很方便查詢。我個人覺得相當值得造訪。

邏輯方法-三續

11/11上課內容整理, 接續之前的內容...
除了因果關係之外,一般的論述中還有其他常見謬誤:
1.歸納(genrealization)的謬誤
2.數量/比例(amount/ratio or ignoring proportionality)的謬誤
3.類比(analogy)的謬誤
4.模稜兩可(vagueness)
5.可比較性(comparability)的謬誤
6.重覆計算(overlapping)
7.報告數據(reported data)的謬誤
8.文不對題(missing the point)
與之前所提到的邏輯(因果)相比,歸納,類比,以及其他的邏輯概念(或是謬誤),其前提難以用嚴謹的P→Q表示出來,在反駁上自然也不容易用推翻 P 或是推翻 Q 的方式直接指出其錯誤。(在演繹邏輯中,亦即之前所提的三段論,小前提是事實,結論則由 大前提 + 小前提 而得來,唯一能夠否定結論的方式,只有指出其大前提錯誤。)
針對上述八項再詳細說明如下:
1.歸納謬誤:
在講述歸納常見的謬誤之前,首先要了解歸納的基本類型:
a.若個體/小群組 A 具有某性質 P(這是一個事實)
b.個體 A 屬於某個群組 S
c.群組 S 也具有性質 P
可以看出來,歸納邏輯嚴格說來其實基礎是相當薄弱的,但它的論述型式卻相當類似嚴格的三段論,也因此容易產生謬誤。
幾種常見的謬誤:
a.不具代表性的A(Unrepresentative Sample
b.過少的取樣數(Hasty Generalization
另外資訊的不足也會導致歸納的謬誤(有點像是另有他因的情形)。

2.數量/比例的謬誤:
這類的錯誤,最常見於引用資料之時。舉例而言:
Less than 50 percent of a certain tropical country's wildlands remains intact. Efforts are under way to restore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that country by restoring some destroyed wild habitats and extending some relatively intact portions of forests. However, opponents argue that these efforts are not needed because there is still plenty of wildland left.
反對意見犯了什麼錯誤呢?
一個很明顯的錯誤是:50%是總體的比例,而plenty of wildland left是一個絕對的數量(雖然文章中沒有寫明)。有可能自然環境的數目有100萬頃,但從全球土地的比例來看,卻不到百分之一。文章開始的敍述指的是野地的「比例」太少,而反駁者確以野地的「數目」還很多來駁斥,這是持反論者不合邏輯的地方。

3.類比的謬誤:
類比在我所查到的一些資料中,大多將之視為歸納的一種形式。不過這裡要先做一點區分:類比的形式比較像是
因為 A→B,所以 P→Q
也就是作文中比喻的手法。不論類比或歸納,都是比較薄弱的邏輯,但使用類比及歸納通常很容易說服別人認同論述者的觀點。在wikipia中對類比及歸納這類型的推論過程有如下的描述:
Induction or inductive reasoning, sometimes called inductive logic, is the process of reasoning in which the premises of an argument are believed to support the conclusion but do not ensure it.
很清楚的表示了類比與歸納的特性。
類比的錯誤通常都是舉的例子不適當,就如同False analogy的說明。
未完...

2007年1月10日 星期三

邏輯方法-再續

01/09的上課內容(照著目前的標題繼續寫的話,接下來就是三續,四續...)
之前有提到文章中的邏輯會有幾種謬誤:
1.倒因為果(Wrong Direction)
2.另有他因(Post Hoc)
這兩種都是屬於因果關係中所常見的錯誤,除此之外還有兩種謬誤會導致有問題的因果關係:
3.共因(Joint Effect)
4.複因(Complex Cause)
3與4這兩種謬誤其實與另有他因很像,只有些許差異,底下將會針對它們的意義與彼此間的差異加以說明。
共因指的是如下的情況:假如有一個敍述指出 A → B,但是實際的情形卻可能是 C → A ﹠ B,也就是說有另一個原因導致A與B同時發生,但因為某些原因(例如A,B有先後順序)使得看起來好像是 A → B。這種情況就被稱為共因。
而複因則是指在 A+B → C 且 A+D → E 的情形下,敍述者只簡單指出 A → C。意即如果不同原因之間互相組合會產生不同結果時,敍述者只依據某一情形(例如 A+B→C)即宣稱 A→C ,把因果之間的關係過度簡化了(這可以說是我們每天都在犯的錯誤,不論有意或無意)。

共因有時會被視為另有他因的一個特例,不過共因與另有他因的差異在於,對原來有問題的 A → B 這一敍述,另有他因最後的結論是:
C → B(Where is the 'A'?)
而共因的結論則是:
C → A and
而複因則是
A → B or
做個總整理:在因果關係中常見的幾種邏輯謬誤:
1.倒因為果(Wrong Direction)
2.另有他因(Post Hoc)
3.共因(Joint Effect)
4.複因(Complex cause)
1~3都是屬於原來的原因不正確,而複因所指出的是推得的結果不正確。
參考資料:
1.假性相關,偽相關,虛擬相關
2.Stephen's Guide to Logical Fallacies

2007年1月8日 星期一

網頁的價值

計算你的網頁價值
本網頁的價值$1,560,000...
在完全新建,沒有流量,沒有名聲及大量參訪者的情形下(甚至連Google都還找不到),還能有這種價值,可見名字實在是取得太好了...

將Blogger內容加入Google sitemap

參考網頁
Google WebMaster Tools
其實原本我是想自動產生Site Map元件的..
不知怎麼搞的,就找到這東西了...
現在我的Blog在Google上是搜不到的(因為實在太新了...-_-)
照文章中所說,將Blogger的Sitemap加入Google sitemap後,Google會定期的掃描網頁,並將新的內容加入Google的Index...
不過到目前為止,還沒看到實際的成果...也許等晚一點再試試看吧....
另...如果有自動產生Sitemap的方法或程式碼的話,也歡迎提供哦...

分析文章邏輯的幾個要點

總整理,順便把之前沒有提到的補上:
1.三段論(syllogism):
大前提(Major premise) + 小前提(Minor premise) -> 結論(conclusion)
2.大前提的形式:
A → B : if A then B (若 A 成立, 則 B 為真)
3.小前提的形式:
S(A) : S is A (對 S 而言, A 成立)
4.結論的形式:
S → B : if S then B (由 S 可以推得 B)
5.A → B 等價於 ~B → ~A
6.要反駁三段論的作法,就是在 A → B 的前提下,推導出 A → ~B 即可.
7.文章中常出現的邏輯關係:
a. 因果關係 (causal)
b. 歸納關係 (generalization)
c. 類比關係 (analogy)
8.常見邏輯錯誤:
a. 倒因為果 (wrong direction)
b. 另有他因 (post hoc)
9.英文文法中,邏輯概念的一些公設:
a. only == then (only 代表「則」)
b. Not A unless/except B 相當於 if A then B

2007年1月7日 星期日

邏輯方法-續

從三段論出發,我們還可以導出一些進階的推論法:
首先由
若 A 成立, 則 B 為真。(If A than B)
我們可導出另一事實:
若 B 不為真, 則 A 必定不成立。(If ~B than ~A)
講得比較學術氣習一點,就是
若A則B若非B則非A 等價
若要証明這一事實,只要將真值表(Truth Table)畫出即可得證。
另外,在將邏輯概念套用在一般的文章上加以分析時,常易於將三段論與因果關係混淆。一般在看到若A成立,則B為真這種敍述時,很容易直接將之與A導致B聯想在一起--亦即認為先有A,而後產生B。但在邏輯的分析上,這樣的聯想不一定是正確的。
例如下面的敍述:
A person's cholesterol level will decline significantly if that person increases the number of meals eaten per day, but only if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food eaten.
上面的句子意指:如果一個人每天吃比較多餐,他的膽固醇含量會明顯的降低,但這只有在他所攝取的食物總量沒有明顯增加時才成立。
從因果的關係來看,多餐+少量會導致膽固醇降低,也因此我們會在分析這句子的邏輯時,得到如下的結論:
若 多餐 且 少量(原因),則 膽固醇降低。(結果)
但事實上,這一句所帶出來的邏輯概念應該是
若 多餐 且 膽固醇降低(前提),則 少量。(結論)
為什麼?因為英文中的only,雖然一般翻成中文都當作「只有」來解釋,但在英文中,在邏輯上,only含有「則」的意思在裡面。我自己的解釋是這樣的:因為only具有「唯一」或是「無可避免的」的含意在內,因此在邏輯上會有這種含意產生--也就是代表必然的結果--若A則(only)B。
而上述句子中,only if與only同義,也就是說「少量」這一敍述,是某個前提所推導的出來的結論,而我們剛開始所認知的「結果」--膽固醇降低,在句子中並無法判斷其為前提或是結論。將「少量」這一結論套入之前所提及的若A則B的邏輯中,則可看出將「贍固醇降低」當作前提是比較合理的。
PS:中文的「只有+…」,其實裡面隱含了「若且唯若…成立」這樣的含意在裡面,也難怪從英文翻成中文會那麼容易讓人搞混了。

2007年1月6日 星期六

邏輯方法

GRE寫作課上提到的...邏輯的三段論述(syllogism):
大前提(Major Premise) + 小前提(Minor Premise) -> 結論(Conclusion)
所謂的大前提,也就是理工科所認知的定理(Law),也就是在一段敍述中,必定成立的部分。然而這裡所指的必定成立,與發生的事實指的是不同的事情。
若 A 成立, 則 B 為真。(If A then B)
上面的敍述是理工科最常用來表示定理的一種形式,但由這樣的一個敍述中,並無法判斷 A 及 B 是否成立,只能知道如果 A 敍述是正確的,那 B 敍述也會是正確的--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並不知道 A 是不是正確的。而所謂的小前提,正是有關 A 是否正確的描述。
從大前提以及小前提兩個敍述,我們就可以推出結論--亦即 B 到底是不是為真這一問題的答案。
典型的三段論述正是如下的流程:
1. 若 A 成立, 則 B 為真。
2. A 成立/不成立。
3. B 為真/不知其是否為真
要注意的是這樣的推論,只能在小前提成立時,推導出結論;若是小前提不成立,則無法推知結論。在一般日常論述中,這是很容易犯的謬誤之一。
實際的情況可能如下:
1. 若 A B 成立,則 C 為真。
2. A 不成立
3. 故 C 不為真
可以看到就算A不為真,但若 B 成立,一樣會導致 C 為真。這算是邏輯上所稱另有他因(Post hoc)的一個例証。

GRE所謂的分析寫作,有一個部分就是在分析文章中有關邏輯的謬誤,並加以批判。

Blogger的相容性

Blogger的編輯與發佈在Mac的Safari上似乎有些相容性的問題:
在Firefox的版面配置:

以及在Safari的情形:

可以看到在Safari上,左上方少了一些功能按鈕,而右上方的Tab也消失了。
而就算在Firefox中,功能的運作似乎也不太直覺...
一個例子是有關加入影像:對一般的文字編輯而言(不管是不是在網路上),使用者都會預期加入的影像位置,會落於文字遊標的附近(當然依據所選的配置(layout)不同,會有所差異).不過在實際使用Blogger的情形下,影像聯結的html code卻被置於文章的最開頭。要移到自己想要的位置,還得多一道手續。

2007年1月3日 星期三

在Blog中加入Google Calendar

Google 的整合服務真的作得不錯....
不過在一些細節上,卻不是那麼方便.
舉例而言,當想要將Google Calendar的內容顯示在Blogger上時,
如果只想顯示單一,公開的Calendar,那沒什麼問題,照著Calendar及Blogger的說明,很輕易就可做到...
可是如果想要將多個Calendar的內容,顯示在同一個Calendar的區塊上,那又該怎麼做呢?
下面就是我的解法:
1. 首先,從Google Calendar中取得需要Calendar的Html code如下:
http://www.google.com/calendar/embed?src=[calendar的名稱或位置A]

http://www.google.com/calendar/embed?src=[calendar的名稱或位置B]

2. 接著,將所得到的Html code組合如下:
http://www.google.com/calendar/embed?src=[calendar的名稱或位置A]&src=[calendar的名稱或位置B]

3. 最後在Blogger中加個新的Element,也就是某個iframe,再將上面這段code貼上就完成了.

不過這樣的做法,只能用在公開的Calendar上,如果使用不公開的Calendar,剛做完的時候可以看到Calendar,可是過一陣子再看就看不到了.
不過還好,Google Calendar提供了我們一些細微的設定,可以讓我們只分享一部分的Calendar的資訊,
Google Calendar的設定如下:

1. Do not share with everyone
2. Share all information on this calendar with everyone
3. Share only my free / busy information (hide details)

其中第三項允許我們只顯示schedule的時間資訊,而不顯示細節。只要將分享的方式設為第三類,即可只公開部分資訊。
至於若是想對朋友公開更細部的行程的話,那還要在Google Calendar中再設定才行.
[補充]
Google Calendar允許使用者針對單一事件,排程設定分享方式,若要做更細部的設定,由這裡著手可能是個不錯的選擇。

2007年1月2日 星期二